当前位置:主页 > 她时尚 > 有毒 > 二手书店当然不足以振兴一座小镇,但加上店主的“毒舌”呢

二手书店当然不足以振兴一座小镇,但加上店主的“毒舌”呢

2020-01-17 09:18:32来源:文学报阅读:0标签:

文章导读
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如今的“书店”已成为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书店。...

肖恩•白塞尔是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店、一家名叫“书店”的书店的店主,也是威格敦图书节的组织者之一。18岁时,他第一次在苏格兰小镇威格敦看到那家名叫“书店”(The Book Shop)的书店。看到堆满书籍的橱窗,他对朋友说:“这家店到年底一定倒闭。”
 
谁能料想,13年后的2001年,肖恩买下了这家书店。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如今的“书店”已成为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书店。

肖恩与朋友们每年秋天在当地组织图书节,而这座小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城”:随着一批书店的陆续到来,一度衰落的威格敦小镇也迎来了新的命运,威格敦图书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
 
“书店”成为“书城”的标志之一:书店门口伫立的“书螺旋”石雕,店主肖恩手写的吐槽小黑板,日常看店的黑猫“船长”,还有手持“Death to Kindle”马克杯的肖恩本人,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部《书店日记》记录的便是肖恩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经营书店时的“毒舌”的吐槽日记:周游各地收购旧书、寻找珍本,请教上一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书林前辈,管理个性奇特的店员,与令人尴尬的奇葩客人打交道,也和忠诚的顾客维系着悠长而牢固的纽带。哦,在遇到奇葩的顾客后,他还会去社交媒体上吐槽。
 
在每个月日记的开篇,肖恩都放了自己最爱的乔治·奥威尔《书店回忆》中的一段。每篇日记的前后则清楚记录了网店订单、每日流水和到店顾客的数据,真实呈现了二手书业惨淡的现状。
 
“除了任性而认真地经营着‘书店’,让二手书业成为威格敦的经济支柱,肖恩还在家乡起着更多积极的作用:为当地的展览拍摄宣传短片,尽心参与操办威格敦文学节,不遗余力反对唯利是图的开发商修建风力发电机农场破坏自然景观。虽然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力,遭受着伤痛的折磨(‘我的背都僵了’‘我的背痛得要命’‘我的背正嘎嘎作响,使不上劲’),肖恩依然坚定地说:‘不管怎么说,我会尽一切努力不让这艘船沉掉。这种生活比给别人打工不知道要好多少。’”
 
译者顾真在“译后记”中也介绍了些这位二手书店店主“毒舌”背后的更多情况。
 
“《书店日记》绝不只是一些有趣的段子而已……如果我们失去它们(书店),世界会变成一个更糟糕的地方。”
 
“肖恩让人相信,没有什么困境是英国人的幽默感无法化解的。他也会冷不防收起冷面段子手的人设,让你看看他围绕着‘书店’和图书节建立的波西米亚世界,和书籍流转中五味杂陈的人生。”
 
今天的夜读,便将为你带来《书店日记》中的有趣段落。在这个电商平台和网络购物席卷全球、改变书业生态的年代,二手书商的世界并非一曲田园牧歌,但你依然可以在他满屏犀利的毒舌中汲取慰藉心灵的养分。
 
《书店日记》[英] 肖恩·白塞尔/著作,顾真/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版
 
�� 书 店 日 记 ��
 
[英] 肖恩·白塞尔
 
那么我本人想不想当职业书商呢?总的来说,不想。虽然老板待我很好,我也确实在书店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
 
——乔治·奥威尔,《书店回忆》,伦敦,1936 年 11 月
 
奥威尔不愿投身卖书行业可以理解。在外人眼里,书店老板多半缺乏耐心、偏执、厌恶交际——迪伦·莫兰在《布莱克书店》里把这一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而这好像(大体上)就是现实。特例当然有,许多书商并不是那样的。但很不幸,我是。不过,并非一直如此。记得在买下这家书店前,我还挺温顺友善的。连珠炮似的无聊问题,朝不保夕的资金状况,与店员和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讨价还价的顾客漫无休止的争论,害我成了这副模样。至于我想不想改变现状?一点也不想。
 
十八岁那年我回乡小住,准备整装去上大学,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威格敦书店”。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和一位朋友走过书店门口,断言它一年之内必定倒闭。十二年后的圣诞节期间,我回家看望父母,顺便想去书店里找本利奥·沃姆斯莱的《三场热病》。同店主闲谈间,我坦承我正在设法找一份喜欢的工作。他建议我买下这家店,因为他着急想退休了。听到我说没钱,他回答道 :“你用不着有钱——你以为银行是干吗用的?”过了不到一年,在 2001 年 11 月 1 日,我三十一岁生日刚过一个月(算上那一天),这店归我了。接过他的生意前,我也许本该读一读乔治·奥威尔发表于 1936 年的文章。《书店回忆》里的记述放到今天依然真实,对于幼稚如我者更是逆耳的忠告 :别以为二手书商的世界是一曲田园牧歌——炉火烧得很旺,你坐在扶手椅上,搁起穿着拖鞋的脚,一边抽烟斗一边读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与此同时,络绎不绝往来的客人个个谈吐非凡,在掏出大把钞票买单前还要同你来一段充满智慧的交谈。真实情况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最贴切的评论或许还要数奥威尔那句“上门来的许多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讨人厌的那一类,只不过书店给了他们特别的机会表现”。
 

1934 到 1936 年间,奥威尔边创作《叶兰在空中飞舞》边在汉普斯特德的“爱书人角”书店兼职打工。他的朋友乔恩·金奇说他好像不情愿卖给任何人任何东西——这种情绪,许多书商想必很熟悉。我在每个月日记的开头摘引了《书店回忆》里的片段,借以说明今日的书店生活与奥威尔时代的共同点和所在多有的不同点。
 
我小时候,威格敦是个热闹的地方。我和我两个年纪比较小的姐姐在距离小城一英里的农场长大,比起萧索、散落着绵羊和盐沼的旷野,威格敦在我们眼里仿佛一座繁荣的大都市。威格敦只有不到一千人口,位于盖勒韦 这个遭人遗忘的苏格兰西南角落。放眼望去,周边是连绵的鼓丘。威格敦所在的半岛名叫“马查斯”(源于盖尔语词 machair,意思是肥沃、低洼的草原),四十英里的海岸线地形多变,既有沙滩又有峭壁和山洞。北方是盖勒韦山区,蜿蜒的南部高地路由此经过。最高的建筑是郡大楼,这座气势恢宏的法式市政府大楼从前是当地人称之为“郡”的市政总部。威格敦的经济支柱一是一家合作社性质的乳品厂,二是苏格兰最南部的威士忌酒厂“布拉德诺赫”,这两者占用了大量劳动人口。那时候,农业提供给农场工人的机会远比今天多,所以在城里城外都能找到工作。乳品厂于1989 年倒闭,143 个人随之丢了工作 ;创立于 1817 年的酒厂也在 1993 年关门了。这给小城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原本是五金商店、蔬果店、礼品店、鞋店、糖果店和旅馆的地方,如今只能看到紧闭的门和钉了木板的窗户。
 

不过现在,这地方又繁荣起来了一点,随之而来的还有乐观的气氛。人去楼空的乳品厂里进驻了一些小商号 :一家铁匠铺,一个录音棚和火炉工坊占据着大部分空间。2000 年,在一位名叫雷蒙德·阿姆斯特朗的北爱尔兰实业家热情照拂下,酒厂小批量恢复生产。威格敦同样时来运转,如今书店麇集,书商在此安家落户。曾经钉了木板的窗户重见天日,后面是逐渐兴旺的一家家小商号。
 
每个在店里工作的人都说,用同顾客交往得来的素材写本书绰绰有余—翻翻珍·坎贝尔的《书店怪问》就知此言不虚—所以,一向记性不好的我开始把书店里发生的事当aide-mémoire† 记下来,心想将来或许能写成点东西。如果说开始的日期显得有点随意,那是因为它本来就是随意的。我刚好在 2 月 5 日想到要做这件事,从此每天写上一点。
 
2 月 5 日,星期三
 
网店订单 :5
 
找到的书 :5
 
9 点 25 分,一个英格兰南部的男人打来电话,说他正考虑买下一家苏格兰的书店。他想知道,怎样才能给一家有两万本书的书店估价。面对这一问题,我满心想反问他 :“你疯了吗?”不过到底忍住了。我让他说说店主的建议。她对他说,她店里的书均价 6 镑,提议把 12 万镑的总价分成三期支付。我告诉他,他至少应该分成十期,甚至三十期。眼下的形势,要转手大量库存几乎办不到,因为准备好接手一大批书的人太少了,而那些愿意接盘的呢出价极低。如今书店稀少,可书的库存充足。是买方市场。就算是在行情良好的 2001 年——那年我买下了这家书店——前店主估价店里的 10 万册藏书也才3 万镑。
 
也许我应该建议电话里的男人在答应买下书店前(跟奥威尔的《书店回忆》一起)读一读威廉·Y. 达令那本佳作《破产书商再发声》。这篇文章和这本书都是有志成为书商的人很应该一读的。达令本人其实不是书里的“破产书商”;他是个爱丁堡的布商。这本书是他的一个恶作剧,煞有介事地让大家都相信世上真的存在这么一号人。细节非常真实。那个达令虚构出来的书商—“不修边幅,病怏怏的,在难得来一次店里的客人眼里是个无聊人物,不过谈兴浓的时候,聊起书来滔滔不绝的劲头照样可以不比任何人逊色”—他对二手书商的这段描述之准确,同样不比任何文字逊色。
 
妮基今天当班。这一行现在请不起全职员工了,在漫漫寒冬里尤其办不到。多亏妮基—她脾气是怪了点,人还是能干的—每周来店里两天,我才能出去买买东西或者干点别的。她快五十了,有两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她住在俯临卢斯湾的一座小农场里,距离威格敦大约十五英里。她是“耶和华见证人”成员 ;爱好制作各种毫无用处到离谱的“工艺品”—这便是她的两大特点。她大部分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节俭得像个守财奴,对他人却极为大方,有了点什么就乐于分享。每星期五她都会带给我一样好东西,那是她前一天晚上在王国会堂参加完聚会后从斯特兰拉尔的莫里森超市后面的垃圾箱里淘的。她管这天叫“老饕星期五”。她儿子说她像个“邋里邋遢的吉卜赛人”,但她就跟那些书一样,都是书店的必要组成部分,她若不在店里,书店的魅力会折损大半。今天虽不是周五,她还是带了一些从莫里森的垃圾箱里掳来的难吃的东西 :一袋已经浸水变形到几乎面目全非的印度三角饺。只见她从暴雨里冲进店里,把饺子朝我迎面一推,道“啊,瞧瞧—印度三角饺。好东西啊”,说完拿了一个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由着泡烂的碎屑掉在地板和柜台上。
 

夏天我会雇用一两个学生做兼职。这样我就有空去享受一些活动,正是有了这些活动,盖勒韦的生活才如此恬静。作家伊恩·尼奥 曾写道,当还是个念主日学校的孩子时,他深信老师提到的“乳蜜乡”指的就是盖勒韦—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他长大的农庄里总是储藏了丰足的牛奶和蜂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他来说盖勒韦就是一座天堂。我也这样深爱着这片土地。有这些姑娘帮我看店,我便可以利用宝贵的闲暇去钓鱼、爬山或是游泳。妮基说她们是我的“小宝贝”。
 
今天的第一个客人(10 点 30 分来的)是位老顾客 :迪肯先生。他谈吐文雅,五十五岁上下,腰部长着一圈赘肉,不爱动的中年男人往往这样 ;乌黑却日渐稀少的头发费心梳理过,好让它们盖住头顶—有些秃顶男就是以这种毫无说服力的方法试图让别人相信他们依然发量丰裕。他的衣服剪裁考究,所以穿在身上也算整齐,不过他着装还是有问题 :在衬衣下摆啊纽扣啊拉链啊这类细节上,他有点漫不经心。仿佛有人把他的衣服装进大炮里一下子朝他轰过去似的,虽然衣服终究是到了他身上,某些部分总归是不太顺当。在许多方面他是个理想的客人 ;他从来不会随便乱翻,每次过来都是已经确切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书了。伴随他需求的往往是一篇从《泰晤士报》上剪下来的书评,我们谁在柜台后面他就拿给谁看。他说话简明扼要,从不聊些有的没的,从不会粗鲁无礼,总是选择货到付款。除此之外,我对他一无所知,连他的名字也不知道。说实话,我一直不懂他为什么要找我订书,明明很容易就能从亚马逊上买啊。也许他没有电脑。也许他根本不想要电脑。也许他属于快要死绝了的那一类人,知道要让书店活下去就得大力支持。
 

中午,一个穿战斗裤、戴贝雷帽的女人来到柜台前。她拿着六本书,其中包括两本近乎全新品相的高价艺术书。总价是 38 镑;她让我打折,我说这些书可以 35 镑给她,她回答道:“30 镑不行吗?”书的价格明明已经是原定价的零头,还带折扣,顾客却还是觉得理应再砍掉百分之三十,这真是在严重考验我对人类尊严的信心。于是我拒绝再让一步。她付了 35 镑。珍妮特·斯特里特·波特说穿战斗裤的人应该统统被强行用降落伞投送进非军事区,现在我举双手赞成这个提议。
 
流水 :274.09 镑
 
顾客人数 :27
 
(文中插图由出版社提供)
点赞 (0)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她头条 | 她智慧 | 她生活 | 她快乐 | 她阅读 | 她时尚 |

她头条 备案号:京ICP备19011582号-2